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助推教师专业成长,3月20日,温州市高中英语陈世克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陈老师的带领下,齐聚瓯海中学报告厅,观摩了"2024年温州市高中英语优质课评比"活动。本次活动以"对标优质课堂,赋能反思成长"为主线,工作室成员通过沉浸式听课、互动式评课、反思式研讨,引导成员在观赛中研习教学艺术,在反思中凝练实践智慧。
本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市12所高中的优秀教师代表,高一围绕The Art of Not Sharing,高二围绕The Benefit of Doing Things You’re Bad at两个高质文本,展开同课异构。参赛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、设计梯度任务、融入信息技术等手段,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样态。工作室成员认真记录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,特别关注了新课标背景下"教—学—评"一体化的落地策略,以及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具体路径。
(上课教师风采)
(上课教师风采)
(上课教师风采)
(上课教师风采)
活动结束后,工作室立足"观察—诊断—重构"的反思路径,布置三项进阶任务:一是撰写听课反思,聚焦某节课的特定教学环节,从"设计意图""实施效果""改良方案"三方面进行结构化分析。成员们表示,这种"带着问题观摩—带着案例反思—带着方案回归"的研修模式,使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形成有机闭环。
教育之美,在于深耕细作后的觉醒与蜕变。市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将持续以"反思性实践"为成长引擎,通过"观摩拓视野—研讨明方向—反思促精进"的螺旋式研修机制,推动教师实现从"经验型"到"研究型"的跨越,为构建素养导向的高中英语课堂提供更多本土化实践样本。
(活动报道: 工作室第二组)
附学员观课感想
温州市优质课观课思考
王 新
同一个文本能够听到四个不同版本的阅读课着实是令人欣喜的,几位老师的课堂散发着各自的魅力。听课后翻看记录的笔记,再仔细回顾他们的教学设计,脑子里冒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。
1. 板书设计中如何体现出文本解读?
2. 读中环节对文本的处理有何亮点?
3. 读后活动中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设计?
4.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哪?
5. 四位老师在以上几个方面有何不同之处?
1. 从板书设计看文本解读
老师们在板书上的巧思也是他们对文本理解的呈现。几位老师的板书的设计都围绕着“what-how-why”这几个关键问题展开,最终聚拢为一个具象的图案。比如,张晨帆老师为了凸显“embrace falilure”设计了“拥抱”板书;而叶春斐老师提炼关键词“the embrace-failure principle”设计的是“钥匙”板书。为了体现出从“what you’re bad at”到“the benefit”的过程,谢佳欣老师设计的“阶梯”和萧纯纯老师设计的“桥梁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2. 读中环节的难点和亮点
本文的难点在于第三、四段的处理,是关于“how”的内容,分别围绕关键词“action rumination ”和“the embrace-failure principle”展开。几位老师在读中环节对于不同段落的处理也有各自的亮点。比如张老师直接顺着文中提及的“a bad date”以自己相亲经历为例,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action rumination;谢老师创设新情景,以学生考试受挫为例,要求学生”Discuss with partner and try to use action rumination to improve it”。两位老师敢于在读中环节创设情境应为亮点。
3. 读后活动中的问题解决思维
阅读课的读后设计一般是对于文本主题的升华,或是对文本所学的迁移应用。新课标非常重视对于“解决问题能力”的培养。结合本文,几位老师也设计了相应的读后活动。比如张老师设计Share your story: Have you ever tried doing something you’re bad at? Did you gain the benefit? 叶老师也设计了Have you applied the principle to your life?萧老师设计的也是Do you have anything you’re bad at?三位老师都是希望学生能分享自己已有的经历,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并结合主题加以改进,这一做法本身也契合了本文标题——做不擅长的事(比如分享反思自己),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。谢老师的读后设计有所不同,她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“struggle-to-success plan”,介绍自己如何从“bad at cooking”中获益的计划,为学生作示范,以引导学生在未来做出改变。
4. 阅读课中的自主学习能力
因为这是本次工作室活动的主题,所以也谈下自己的理解。关于自主能力,这是一个很大议题。评判阅读课中是否有对自主能力的培养,我认为关键是学生是否具有充足的阅读时间、教师提问是否鼓励答案的多样性、学生是否产生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。但这放在优质课比赛的课堂上,我觉得是受限的。因为最终展示的还是以老师的解读为主,学生的回答基本也在预设之中。
以生为本,寻读思之道
——观摩市高中英语优质课评比有感
应个人原因,本人选取20日下午观摩了三节优质课比赛,参赛教师以文本The Benefit of Doing Things You’re Bad at为载体,面对高二学生,展开教学。我将聚焦“导入生活化—读思阶梯化—学生主体化”三大维度,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对比反思。
一、导入设计要坚持让学生有话可说
第一节王老师直接以文中“Qui no s’arrisca, no pisc”为导入,让学生尝试去朗读句子,并辅以英语释义。虽然有教师的鼓励,学生也完成了导入环节,但感觉学生有畏难情绪,让后面的环节展开总感觉“不得劲”。第二节金老师,以开盲盒这个比较新颖的形式,以自己为例,让学生给意见。学生显然比第一节有更高的参与热情,但是和文本内容有点距离。第三节吴老师,叫很多学生讲自己不擅长的事情,难度容易接受,学生愿意去参与,并提问在做不擅长事情的时候,我们能得到什么,然后直接阅读,没有落于现在阅读课根据题目去预测的这个俗套中,从后面学生的表现来看,导入是成功的。
反观自己,出去借班上课的时候,往往没有在导入环节,和学生建立很好的思维和情感连接,导致后面的生成和活动开展缺乏活力。以后一定要关注导入环节。
二、读思融合:从“线性解码”到“螺旋上升”的思维建模
在读思课中,往往很难兼顾两者之间的关系。第一节读的不够独立,不够充分,使学生在后面思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参与;第二节文章读的透彻,却缺乏了深入的思考。唯有第三节,很好的掌握了中间的平衡,让学生充分阅读,找到的信息不是直接给出,也是需要思维加工,进行分类,为后面的思做了充分的铺垫,所以思考的活动能顺利开展。
对比自身过往教学,常陷入“一节课不够”的窠臼。往往课时又不够,所以读思课总是不能很好的落地。
三、课堂主体:从“教师独白”到“学生交响”的范式革新
第三节课,教师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主导的作用,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。他们自己去探索,去总结,去升华,到最后的创造。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这个文本深入的解读和高超的设计能力。这堂课就是徐徐展开,不知不觉间学生和自己已被课堂征服,能体现出瓯海中学学生的实力。而前面的两堂课主要体现出了教师很好的能力,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和锻炼甚至提高。
这促使我重新审视师生角色定位。曾设计的很多活动实质是教师自导自演,主要是设计活动的时候,没有充分考虑学生,没有真正为“学”去设计活动。
教育是一场向“不完美”致敬的修行。通过本次反思,我深刻认识到:真正的读思课不应止步于文本解读,而要以“失败”为镜,照见学生的认知困境,以“拙”为舟,摆渡思维的成长河界。唯有将课堂转化为“安全的试错场”,方能使“doing things you’re bad at”从文本理念蜕变为生命实践。
李钞祥
2025年3月20日